“你为什么这么冷淡,是不是外面有人了?”丨你的100次沟通,有99次是在加深误解
作者:微微
图片:《我的天才女友》
一
微博上之前有张图超火,说的是一个女人和她老公的思维差异,全在他们的日记里:
(夫妻必看!)
我第一次看到这个真的笑死了,马上分享给了我男朋友。他却说,「为什么不直接沟通啊?她这些问题,只要说出来不就解决了?」
我问他「真的吗?说出来有用吗?我要是问你,你是不是在外面有别的女人了,你怎么说?」
「哪有什么别的女人,你又在胡思乱想什么呢?」
「那你昨天为什么不理我?」
「昨天?噢昨天我只是支持的球队输了,心情不好。」
「一个球赛而已至于吗?我看你就是在外面有别的女人了,你还不说实话!」
(所以说着说着,我们俩也吵了起来……)是不是很真实?你以为大家说出来,就可以消除误解,但其实这种误解很难被澄清。我们两个人看起来好像在说同一件事,但其实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。
因为妻子已经把老公想成了一个出轨的、不喜欢自己的人。那他再怎么说不可能,我爱的是你啊亲爱的,妻子都会在心里觉得:他就是在狡辩,只不过是为了哄我才这么说。
以前我会觉得:这哪是误解?这根本就是无解。沟通是很好,但很多时候误解是坚不可摧的,直到我听了李松蔚老师的思维课,瞬间打开了头盖骨!原来这种解读,叫做「投射」。投射指的是一种个人将自己的思想、态度、愿望、情绪、性格等个性特征,不自觉地反应于外界事物或者他人身上的心理过程。
说人话就是:每个人在别人身上,看见的其实是自己。比如这个妻子,她解读老公的态度、想法和目的时,都不自觉地带入了她自己的想法和情绪。
二
与人相处是一个不断投射的过程。前两天有位妈妈欣欣在用户群里说,她去幼儿园接儿子,结果发现其他小孩都聚在一起玩,他却一个人坐在位置上看书。她很担心儿子不合群,被孤立了怎么办?群里很多人安慰欣欣:
「放心吧,说不定你儿子平时跟大家玩挺好的,只是你刚好看到那一幕误会了。」
「这不挺好的吗?你这孩子多乖多让人省心啊。哪像我儿子,老跟人打架。」
「也许你儿子就是觉得,自己那样呆在位置上看书也挺好的,他很自在很舒服呢?」
她们说的都很有道理,没错啊,孩子一个人看书,这一行为的确有很多种可能。但是欣欣根本听不进去,「我没误会啊,小孩子乖有什么好啊。」双方你来我往,好像两个星球的人在对话。
我突然想到李松蔚讲投射思维时,举的一个例子:「有一种冷,叫做你妈觉得你冷。」我妈最近就逼着我穿秋裤,其实我真不觉得冷啊,但是我妈非说天气冷了,我该穿秋裤了。
不管我怎么说,我妈打死不信,非说哪有人不冷的,你就是要风度不要温度;你就是已经冻傻了,都不知道冷了,等你病了你就后悔了——其实是谁觉得冷呢?是我妈自己。
我跟欣欣分享了我的故事,欣欣说,你是拿不合群和不穿秋裤比吗?这是两码事,你不知道,不合群可严重多了!我们单位就有个被孤立的实习生,因为她从来不跟我们一起吃饭,团建也不参加,特别不合群,所以大家都不怎么喜欢她。我不想我儿子也这么自我,从小就不知道怎么跟人相处,长大可怎么办啊。
欣欣从她的经验里感觉到一种害怕,她就担心孩子跟那个实习生一样,那些一连串的联想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,让她越想越担忧。
我问欣欣,「那你有没有问过你儿子,他当时是为什么自己一个人坐在位置上?他看的书好看吗?他的感受是什么?」
欣欣说,「我当天就问他了,我说你为什么不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呀?他们都在玩,你也过去一起嘛。下次记得带玩具去,跟小朋友们一起分享噢~」
你是不是也发现了?欣欣看起来是在跟孩子沟通,但因为这种沟通带着她的投射思维,所以说出来的话,就已经在揣测孩子「不合群」,并且默认了「不合群」是一件不好的、需要改变的事情。
这时候,问题就来了。孩子会按照你的想法,真的开始不合群。为什么?孩子是很聪明的,他会感受到你的态度和想法。他会感受到你更希望他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,会想妈妈是不是不喜欢我这样?那其他小朋友会不会也是这么想的?结果在意起别人的想法,反而产生社交压力。
妈妈们太爱孩子了,所以很多时候那种投射是抱着「不怕一万就怕万一」的心态。当妈可真不容易,心太大不行,关心过了也不好。
三
只要有人,就会有投射。可是,如果我们放下投射,从外面的视角看一看,有可能就会发现不同的转机。
我的朋友小霞跟我吐槽,最近她们公司新来了一个同事,居然是杜克大学的博士。但是博士问她要什么资料,从来不带称呼,一上来就直接说事情「你之前查资料用的哪个网站」、「你把你……的文档发我一下」、「你那个……」
为此她耿耿于怀,觉得这个人也太没礼貌了:「你你你的,搞得我是他下属似的,他是不是瞧不起我啊?难道杜克大学的有比较拽吗?在美国讲话不用带称呼的?」于是顺带地,他还吐槽了他的裤子鞋子外套衬衫,以及水土不服每天感冒打喷嚏呼吸声很重……原来讨厌一个人的时候,真的连呼吸都是错的。
小霞觉得这个人就是故意的,所以他再来问她要什么资料时,她也故意拖着晚点给,「不想被呼来唤去,随叫随到」。几天后我又跟她聊天,发现她聊到那个博士时,用的主语居然变成了「某某」,而不是「那个杜克大学的」,他在她这里也有名字了!
小霞说,因为她跟自己的另一个同事也吐槽了博士。那个同事就去问他,你觉得小霞这个人怎么样?博士说,挺好的呀尤其是性格很直爽,跟她讲话最不费劲了!小霞知道后又出乎意料又脸红,两个人同样的聊天记录,彼此却给出了截然不同的解读。
渐渐地,她才发现博士身上其实也有很多优点,比如他工作特别投入。这样想来他之前跟自己讲话直接(男)的习惯,大概也只是因为惦记着工作。倒是自己,一开始听到人家的学历就对他有敌意、有偏见,总怀疑人家轻视了自己。
于是,他们幸福美满地过上了……啊不,提高了工作效率。
四
有些人还困在自己的世界,有些人则会挣脱那个世界。崔璀生了孩子之后,爸妈关掉了青岛的公司,搬到杭州帮她照看孩子。当她开始考虑创业这事儿时,免不了担心爸妈的态度。
一次跟李松蔚聊天,她忍不住纠结:「人家为了照顾小核桃,把公司都关了。断了一大块收入。我还放弃这么好的公司,去创业,心理压力很大啊。」
李松蔚吃了口蛋炒饭,慢悠悠说,「你确定他们是为了帮你看孩子才放弃公司,而不是早就想关掉公司,才来帮你看孩子?」
这人就知道胡说八道,崔璀心里翻了个大白眼。但很奇怪,回去的几天后,她反复在想这句话。虽然她没有去跟父母确认过这句话,但是就是那天晚上,她心里有些很执着的地方松动了。「好像一直纠缠我的东西,不一定是那么回事儿。」
我想到了网上一句很火的话,叫做「任何事都可以用这两句话解决——「关我屁事」和「关你屁事」。」第一次听到这句话时我觉得太特么有道理了!可是又说不出个所以然,因为我没有认识到它背后的思维关系:
其实「关我屁事」就等于「他眼中的我不是真的我」;
「关你屁事」就等于「我眼中的你不是真的你」。
所以真正可以解决事情的不是这两句话本身,而是这两句话背后,是那个从「投射」思维里跳出来了的你。
不了解投射思维前,我们常常会陷入其中而不自知。而李松蔚的课,就是让我们看到了「投射」。有了这个视角,才惊觉活了大半辈子,竟然是带着滤镜在看世界。摘下墨镜,才发现原来觉得难搞的人,没办法的僵局都有了转机,整个世界都是你的!
关于李松蔚其人,我们在之前文章里介绍(吐槽)过,没看过的朋友可以点击文章名了解一下。《特立独行又总是做对选择的人脑子里装着什么?》。
现在,我把这门课推荐给你,欢迎来到李松蔚的大脑。同时,请慎重,因为你即将打开的是新世界的大门。
扫描下方二维码
提升认知思维
▼
把文章展示给你关心的人
点击下方“✲好看”👇